綱要:
一、引言
二、美是什麼? 美的定義
三、從孔子的音樂思想探討什麼是美
四、從基督教信仰看美的意涵
五、結語
一、引言
「美」是什麼?這是一個非常深奧又龐大,更是複雜的不得了的問題。在大學三年級時,生平第一次接觸到美學的課題,幸運的是碰到一位博學多聞的劉燕當教授,啟迪了筆者非常多的思考
空間,更將筆者的人文視野開展了許多,使得筆者的注意焦點不只是集中在音樂這個藝術形式上,而
是擴大到繪畫、雕刻、建築、戲劇、電影、舞蹈、文學等等的各類型的藝術形式中,二年的美學理論
訓練,獲益良多。但是,這所有的研究都離不開傳統的美學範疇,其中更是包括了宗教的、道德的規
範在其中,因此視野是開展了,也幫助了筆者的演奏,使筆者的音樂多了些許成熟及較深刻的內涵,
帶給人更多美的感覺,筆者也順理成章的認為,這就是美了!我成熟了!沒有質疑!沒有困擾!只有
單純!只有真誠!這是美!但是美的脆弱!!筆者以為自己懂得美了!
直到16年前成為國中音樂老師,在課堂上被學生質疑,是個不了解學生文化,是個只會沉迷在自己的
時空當中,不食人間煙火的教師時,筆者開始接觸大眾流行音樂,筆者 所有的美學觀、道德觀及信仰觀,嚴重被挑釁!其聲勢之浩大,是難以
想像的!神藉著這個試煉,將筆者的生命撞擊,使筆者開始體驗到一個 生命被破碎,來建造無數個生命的經驗,一粒死了的麥子生出無數子粒
來的經歷。比起耶穌的十架苦刑,筆者的經歷太微不足道, 但是,畢竟 筆者是一個平凡無奇的人,這經歷太犀利,太痛苦了!如今回想起來,
筆者深 切體認到,這就是一個美的展現,因著被擊打,所呈現的美才是 有生命的,是堅強的,
它再不是溫室的花朵,它的純真,它的真誠,是 有內容的,不是空泛的!筆者不禁為著有
此般苦痛而讚美神!!
在真實經驗中經歷美的破碎與重建 , 讓筆者不禁想回到學術理論的世界中,去找尋一些文字的論述,
來印證筆者的經歷是有根據的 , 更想在聖經中找到神學的依據,使筆者不是只能憑經驗來向世人做證
, 而是能從聖經神學的論述找到更紮實的理論支持。於是筆者進入神學院進修,雖然聖經知識極
為貧 乏,卻大膽的選修「系統神學」,為的就是想快快釐清一些觀念, 並且更深入的研究這個偉大的課題
。一年的時間中,除了神學的書籍之外,筆者翻閱了近 二十本的美學著作,囫圇吞棗的結果,的確消
化不良!因此,只能非常粗淺地將所閱讀的 心得與從神學中所領受的教導結合,將筆者的想法做以下
的分享,就教於前輩們。
「美」是什麼?這是一個非常深奧又龐大,更是複雜的不得了的問題。在大學三年級時,生平第一次
接觸到美學的課題,幸運的是碰到一位博學多聞的劉燕當教授,啟迪了筆者非常多的思考空間,更將
筆者的人文視野開展了許多,使得筆者的注意焦點不只是集中在音樂這個藝術形式上,而是擴大到繪
畫、雕刻、建築、戲劇、電影、舞蹈、文學等等的各類型的藝術形式中,二年的美學理論訓練,獲益
良多。
二、美是什麼? 美的定義
誠如上文提到的,「美是什麼?」這是一個複雜的不得了的問題,但是歷史中卻有許多的人絞盡腦汁
想要為這抽象的字詞下一個定義。自從西元一七五O年德國彭甲登(A.G.Baumgarten,1714-1762),見
托爾斯泰「藝術論」 P.13 ,耿濟之譯,或譯鮑姆嘉通,見「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」,朱光潛譯)提出
美學〝Aesthetica〞可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,二百五十年來,變成了一個謎語,各說各話,各派有各
派的看法。以下列舉幾個筆者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的說法,雖然流於斷章取義,但是仍可從中看出些
端倪。(以下文字摘錄自托爾斯泰「藝術論」第二章及朱光潛之「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
」 )
(一) 畢達哥拉斯派認為「美是和諧與比例。」
(二)
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(Plato,427-347 B.C.)的理論是屬唯心主義的。
認為「美是永恆的。人所創造的美來源於心靈的聰慧和善良。 心靈美與身體美的諧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。」
(三) 羅馬新柏拉圖派的創始人和領袖,中世紀宗教神秘主義哲學的 始祖普洛丁(Plotinus,205-270)認為「真善美統一於神,神是美
的來源,心靈的善與美都是為接近神,正因為善和組成真實界 的東西都是從神那裡來的。」
(四) 羅馬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(S.A.Augustinus,354-430)的美學觀是
歐洲中世紀初期基督教神學的代表,他的美學思想保存在其懺悔錄中,是屬唯心主義的。他認為
一切美的根源是上帝。
(五) 義大利中世紀末期基督教神學家阿奎那(S.Thomas Aquinas
1226-1274)認為「美有三個要素:第一是一 種完整或完美,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;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;第三是鮮明,所以鮮明
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。」
(六)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及不可知論者康德(I.Kant,1724-1804)的美學基本立場仍然是唯心主義的。他認
為美是主觀的,是不夾雜任何利害關係,不依賴概念,具有合目的性的形式。
(七) 德國大詩人席勒(J.C.F.Schiller,1759-1805)認為「藝術的目的是美,美的源流是經驗
利益的快樂。所以藝術可名為『遊戲』,卻不是低卑事業的意思,而是生命自身 美的實現之意思,這種生命除美以外,並無別項目的。」
(八)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(G.W.F.Hegel,1770-1831)在其『美學』一書中
( 這是他在海德堡大 學和柏林大學任教時的講義,由其學生在其死後整理出版 ) 為美下了一個著名的
定義:「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。」
(九) 法國大文豪雨果(V.Hugo,1802-1885)認為「從情理上來說,美不過是一種形式,一種表現在它最簡單
的關係中,在它最嚴整的對稱中,在與我們的結構最為親近的和諧中的一種形式。」
三、從孔子的音樂思想探討什麼是美
二千多年以來的中國思想史,以儒家孔孟思想為主軸而發展,而對音樂的看法,更是以孔子的音樂思
想為主流,一般人的觀念中,大部份只知道孔子是一位哲學家、教育家,很少人知道孔子也是位作曲
家、演奏家、音樂教育家及音樂評論家。所以,要探討中國的音樂哲學,一定得研究孔子的音樂思想
。
記錄孔子音樂思想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「樂記」。「樂記」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哲學的理論論述,
現存的「樂記」並不完整,經過秦史皇的焚書及後世的戰亂,失散了大部份,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,
這篇文字寫成時間應該在戰國末期以前的周朝或東周的時代 ( 公元前三世紀 ) 。後來經過劉向、劉歆
父子的編輯,才是今天所見的「樂記」。「樂記」同時保留在「史記」及「禮記」二書中。「樂記」
的作者一說是公孫尼子,據說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,也有說是出於西漢儒者所記。「樂記」原有二十
三篇,現在留下了前十一篇,後面十二篇只剩下篇名,內容已失傳。縱觀整篇「樂記」所論之音樂哲
學是主張以禮樂來正人心,因此中國的音樂和禮儀是不可分的,樂是附帶於禮而見其功用,所以稱「
禮樂」。中國古代禮樂並重,而樂必附於禮,所以孔子很多的音樂主張都是和禮一併提出的。例
如第二篇「樂論篇」,是論樂是和諧,禮是秩序,兩者看來是相反的東西,但樂須得禮以為之節
,禮也須得樂為之和,兩者相互調劑。禮樂之功,可以治天下,使民無怨無患,兵革五刑不用,
相敬不爭,長幼有序。第三篇「樂禮篇」,言明聖人治天下,必定要制禮作樂。第七篇「樂情篇
」,論樂是通乎人情的,樂主和合,使人相親,禮主別異,使人相敬。禮樂之功,非但可通乎人
情,且可通達鬼神,使天地陰陽協和,生養萬物。由以上諸論可以得知,禮與樂是不分的,音樂
依附於禮儀之中,禮壞則樂崩,為了使禮儀能夠隆重而莊嚴,因此音樂必是以莊重的風格為主,
輕佻鬆散的民歌小調必不適宜用於禮儀之中,從此觀之,音樂之美必以莊嚴為主。其次,孔子很
重視音樂教育,認為高雅之樂音可移風易俗,變化人心。譬如第五篇「樂言篇」言人心隨音樂而
轉移,正樂可以感化人民,邪樂則有害於人民。第六篇「樂象篇」是說聲為樂之形象,基本則在
於德,所以樂又是德之華。第八篇「樂化篇」論樂能感化人,而至於善。以下這段話可說是這種
思想的集大成者:「樂也者,聖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
其教焉。」 (樂記)音樂是聖人所喜歡的,因其可以改善人心,只有它能深入人心,而容易改革風
俗,所以先世王者特別注意音樂教育。由此觀之,音樂之美必以善為主,不能移風易俗之邪佞之
聲必不美。
從基督徒的信仰角度仔細思考孔子的音樂思想,他的制禮作樂其實是很符合基督信仰的崇拜觀。
史料中顯示他為了要矯正當時乖舛、淫亂之音樂滲入到雅樂中,特別下功夫研究並改正當時的音
樂,使能合乎宗廟祭祀的莊嚴性,同時更要使音樂再上一層樓,達到哲學的境界,那就是「仁」
。如果無仁心,那麼禮樂就徒具虛名了。孔子如此嚴謹地在宗廟祭祀音樂上要求最高境界,吾輩
基督徒又豈可隨便造次地以低俗音樂來敬拜獨一真神,亂了比哲學更高層次的神學原則?孔子「
惡鄭聲 ( 淫亂之聲 ) 之亂雅樂也。」 ( 論語陽貨篇 ) 所以提倡要「放鄭聲」,將鄭聲禁絕。吾
輩基督徒都知道基督信仰的一個重要原則,那就是「分別為聖」,我們是否也應惡「低俗音樂」
之亂「聖樂」,更應好好思量該用什麼形式的音樂來敬拜那偉大奇妙的真神,讓我們的崇拜真正
的「分別為聖」。孔子尚有許多精闢的音樂哲學思想,散見於其他論述之中,限於篇幅無法盡述
。中國之音樂哲學以孔子之音樂思想為主流發展下去,呈現出非常不同於其他民族音樂之音樂美
感,表面上似乎功用性大過於音樂本身的藝術性,其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,因為要能移風易俗、
陶冶人心,提昇精神層次的音樂,必是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之極品,其藝術價值絕不可能低下。
如此美善莊嚴之音樂美學觀,吾輩子孫能夠體認的只有少數,甚是可惜!! (下期待續)
|